農業部副部長 陳曉華
2015年10月29日 西安
同志們: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在綠博會期間,舉辦以“生態農業與綠色生產”為主題的座談會,總結綠色食品事業發展25年的經驗,謀劃事業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很有意義。下面,我談兩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綠色食品事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綠色食品事業是一項開創性事業,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城鄉人民生活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開始向小康水平邁進,對農產品質量提出了新要求,對農業生態環境有了新期待,推動農業開始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轉變。適應新的形勢,農業部提出了綠色食品的概念,并利用我國農墾系統生態環境、組織管理、技術條件等優勢,在部分國營農場先行開發實踐。此舉立即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要求“要堅持不懈地抓好這項開創性的工作”。
綠色食品事業發展到現在,已25年了。25年來,在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有了長足發展,走出了一條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相結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新路子,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一)打造了一個精品品牌。品牌是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25年來,通過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嚴謹規范審核把關,切實加強證后監管,積淀了綠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贏得了消費者的口碑。多年以來,綠色食品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14年達到99.5%。據有關行業部門和專業機構市場調查,目前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知度超過80%,在各類認證農產品中位居第一。綠色食品品牌影響力已從國內擴大到國外,綠色食品商標已在歐美日等10個國家和地區注冊,知識產權依法受到保護,成為我國農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資源。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等國家的5個全球知名企業還申請獲得我國頒發的綠色食品證書,產量超過100萬噸。
(二)創建了一項新興產業。目前,綠色食品企業已達9500多家,產品超過2.3萬個,分別是創立之初的150倍和170倍,年均分別增長19.3%和23.8%。主要產品已覆蓋農林、畜禽、水產、飲品等多個類別,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已成為中高端市場準入的一個重要條件。在綠色食品企業中,已有近300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00多家省級龍頭企業。全國已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635個,面積1.6億畝,總產量1億噸。此外,還發展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企業100余家、產品250多個。
(三)開辟了一條增收道路。依托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優質優價市場機制作用下,綠色食品提質增效。2014年,綠色食品產品國內年銷售額已達5480億元,帶動2000多萬農戶實現了增收。我國加入WTO以后,綠色食品出口額由4億美元增長到24.8億美元,年均增長16.4%。目前,我國已有3.4億畝的農田、林地、草場、水域受到監控和保護,綠色食品所倡導的綠色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以及安全、優質、環保的消費理念,已經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和廣泛贊譽。
25年來,綠色食品事業在開拓中發展,在創新中前行。注冊了中國第一例證明商標,探索出了質量審核與標志管理相結合的成功模式,創立了第一個安全優質公共品牌,并推動我國農產品形成了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主導的“三品一標”品牌發展戰略格局。形成了“從農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技術路線,創建了一套既在國內領先,又與發達國家接軌的標準體系。率先推行了從環境評估、投入品管控、產品檢驗、包裝標識到證后監管的全過程質量保障模式,推進了我國農業標準化生產進程。構建了政府與市場合力發展優質品牌農產品的有效機制。一方面,各級政府將發展綠色食品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抓手,加大扶持和推進力度,充分體現事業的公益性;另一方面,又面向市場,以品牌為載體,配置優質資源,拉動消費需求,增強了綠色食品的市場競爭力。
可以講,綠色食品事業25年的發展,從一個視角見證了我國城鄉居民食品消費的不斷變革與升級,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發展方式的調整與轉型;從一個平臺印證了農業生態環境的市場價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經濟效益;也從一個側面彰顯了公共品牌的力量,技術標準的貢獻,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方向。
對綠色食品事業25年取得的成就應當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農業部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綠色食品事業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表示感謝!向為綠色食品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敬意!
二、努力開創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緊要關口,今年以來,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要把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大力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出臺了《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明確提出農業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強調要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國家8部委局也聯合印發了《全國可持續農業發展規劃》(2015-2030年),確立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應當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滿足城鄉人民更高水準的消費需求,發展安全、優質、營養、健康食品不可或缺;促進生態文明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踐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任重道遠;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勢在必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戰場,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攻方向,都為綠色食品事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新的形勢下,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要求,緊緊圍繞做強做大綠色食品產業、放大品牌效應的目標,堅持數量、質量與效益并重,穩步推進標準化、減量化生產,帶動我國農產品質量向更高水平邁進,不斷滿足城鄉居民的健康消費需求,使綠色食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排頭兵”,引領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消費的“風向標”。為此,需要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切實維護品牌的公信力。按照“四個最嚴”的要求,明確責任清單,全程把好質量關。企業要做到誠信自律,把標準化生產落到實處。各級農業部門和綠色食品工作機構要從嚴從緊,依法履責,依規辦事,用標準說話。要增強品牌安全風險管控能力,特別是要強化淘汰退出機制,及時清理不合格產品,嚴肅查處假冒產品,確保綠色食品是一塊“干凈”的品牌,沒有“雜質”的品牌,沒有“水分”的品牌。
(二)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綠色食品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下一步要打造產業發展的“升級版”。要搞好規劃,科學指導,有序推進。要堅持精品定位,瞄準發達國家水平,結合國情,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始終保持標準的先進性。要突出重點,再建設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標準化基地,發展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品牌響的標桿企業,推廣一批安全、優質、環保的綠色食品生產資料,培育一批管理規范、業態新穎的綠色食品專業營銷平臺。
(三)努力搞好公共服務。精心組織開展各類專業培訓,加強對生產企業、基地農戶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加快建設專業化、網絡化的信息平臺,為全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產業信息服務。強化商貿服務,促進產銷對接。深入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國際影響力,幫助更多的綠色食品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擴大出口貿易。
(四)持續抓好隊伍建設。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綠色食品已經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工作體系,培育了一支有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的隊伍,有力地保障了事業發展,也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抓好隊伍建設,著力強化服務意識,錘煉工作作風,提升業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以管理機構為基礎的工作力量,以檢測機構為支撐的技術力量,以中國綠色食品協會為橋梁和紐帶的專家力量。
同志們,回顧過去,綠色食品事業25年來,從一概念,到一個品牌,再到一個產業,十分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展望未來,綠色食品事業充滿希望。我們要繼續進取,不斷開創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續寫新篇章。